首页>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二)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二)收藏

类型
时事政治

摘要

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这四个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正文

(三)明确布局——以“故事”为主线,对接国土空间规划 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这四个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如何通过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构建最有利于长征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管理的空间布局?特别是如何确定主题展示区及文旅融合区,是需要在将来进一步深入讨论的问题之一,目前已有的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都有各自不同的划定思路。 在本规划中,基于长征文化遗产的形态特点和价值特色,项目组明确了以“故事”为主线的布局原则,在“一核一线两翼多点”的基本框架下,形成了“十六展示园、十一展示带。千里红路、百村串联。”的总体布局。 同时,项目组将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良好衔接作为主体功能区划定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以强化主体功能区地位,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保护格局和要求充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中,实现结构、名录、边界的有效传导,便于相关政策的统一施行。 (四)制定策略——从“难点”中找“特点”,变“特点”为“亮点” 相比长城和大运河,长征文化遗产存在分布零散、单体价值不突出、视觉冲击力和外观吸引力较弱、多数地处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带、文旅产业基础弱、研究和保护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等等客观困难,这些都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绕不开的难点,也是规划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项目组尝试以积极的眼光认真分析,去发掘难点之下长征文化遗产隐藏的闪光特质。例如其遗存虽然在空间上分布零散,但主题鲜明、故事线索完整紧凑,具有“形散而神聚”的特点,在“叙事性展示传播”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长征历史虽不够久远,但也因此使得遗存所承载的家国记忆和精神情感依然鲜活生动,富于时代感召力,容易引发共鸣,恰能与“体验性展示传播”方式相契合。 长征文化遗产虽地处偏远,但却应了所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沿途自然人文美景壮丽丰富,且多与长征故事相关联,使之有条件成为一条深受自驾、户外游客喜爱的红色革命之路、文化巡礼与自然探险之路,同时也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能够更好的与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国家战略相结合。 通过对上述特点的发掘,规划确定了以“故事”为主线、以“重走”为手段、以“涵育”为要义、以“惠民”为内核、以“整合”为途径、以“贯通”为目标等一系列针对性建设策略,而后明确了一系列实现途径,进一步变“特点”为“亮点”: 包括将长征历史步道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最重要、最基本的体验方式和展示手段,注重互动性,强调体验为王; 建立统一、专有、辨识度高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以强化长征文化遗产的整体性,塑造形象IP和文化品牌; 提出以“红+绿”、“红+古”等方式将相关资源“融入主题、纳入线路”,进行联合展示,从而扩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展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创造全新的文化旅游品牌,扩大市场吸引力和综合带动力; 强调建立“多元化长征学院红色教育体系”,特别是结合长征文物及文化遗产,推出针对青少年的研学体验课程,通过充满趣味性的现场活动,使长征精神和历史知识以受众能够理解和感知的方式进行有效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