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乌江收藏
正文
渡乌江
刘亚楼
进军
我军连续突破了蒋介石、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敌军的四道封锁线以后,于一九三四年底到达黔东南黎平、锦屏、剑河、施秉、台拱、镇远地区。上级首长指示我们:“进抵黔北,夺取遵(义)、桐(梓),发动群众,……是我军当前的战略方针。”
遵义是黔北重镇,是贵州第二大城;桐梓是贵州的烟鬼主席王家烈及其“健将”侯之担的巢穴。乌江(又名黔江)是贵州的第一道大川,由西南向东北斜贯贵州,把贵州划成南北两部,实为遵、桐南面之天然屏障。位于遵、桐之间的娄山关,有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进”之称。欲下遵、桐,必先渡此江,过此关。军委命令一军团第一、二两师,分别在龙溪、江界河,强渡乌江。
我们第二师在攻占老黄平(黄平旧县城)后,一面向乌江进军,一面侦察情况,进行政治动员。指战员了解到遵、桐是当前必取之战略要点以后,一致表示:我们是先头师,坚决冲破天险乌江,为执行军委的作战计划扫清道路。
“同志!此地到贵阳多少路?”“只有一百八十里!”“贵阳好打吗?”“王家的人(王家烈的兵)不多,你们红军大队去打,一定能打开呀!”“是!我们就要去打贵阳,把贵阳打开来好不好?”“好呀!贵阳打开了,王家烈就不能再向我们老百姓敲诈啦!”就这样,红军要进攻贵阳的扬言,从老黄平很快传播出去了。
经过天半行程,到达了乌江南一百二十华里之猴场。群众夹道欢迎。该地伪区公所及被我第一师击溃之敌一个团,早已闻风而逃。群众告诉我们:乌江自古称天险,两岸壁陡,水深流急,江北岸有侯家(侯之担)的人把守,很难渡过去。
年底最后一天,部队照例要开同乐会,庆祝一年来所获的胜利,检讨一年来的战斗和工作,组织游艺,举行会餐。这次过年是在长征途中,与往年不同。会餐、游艺都在比较小的单位简单进行,而且不是主要内容,最主要的还是集中在当前的战斗动员上。连队的晚会都在报告和讨论当前战略方针,宣传突破乌江的意义。“突破乌江”,“拿下遵、桐”,“完成先头师的战斗任务”,“到遵、桐去庆祝新年……”是当时的战斗口号。经过党的支部会议和军人大会的动员后,全体指战员紧张愉快,信心百倍。“四道封锁线都被我们突破了,还怕这乌江”,“乌江再险,也拦不住红军飞渡”,是指战员共有的胜利信念。
侦察
新年的第一天,是渡江战斗开始的一天。前卫团已逼近江边之江界河(渡口)进行威力侦察:这里江面宽约二百五十米,流速每秒一米八;南岸要下十华里壁陡的石山,才能到江边;北岸又要上十华里的陡山,才是通遵、桐的大道。两岸渡口东西两旁都是悬崖绝壁。站在江边一望,碧绿的江水,墨黑的石山,所谓天险乌江真是名不虚传!本来南岸有几间茅房,但敌人怕被我利用,已放火烧尽。我先头部队已到达离江边三里,对岸敌人并未发觉,仍在拚命做工事。前卫团团长耿飙同志,化装到江边进行实地侦察,获悉敌人在渡口(大道旁)配备有连哨。渡口上游约五百米处有条极小的横路,与渡口大道相通,勉强可走人;但是,那里沙滩极少,登岸很难,敌人并配备有排哨。江岸上,敌人筑有工事。离江边二华里的一个庙里,敌人配备有团预备队;其总预备队约一个团则在离江边五华里之半山上。
尖兵连占领离江边数百米的一个榨油房的时候,敌已发觉,“乒乓”、“乒乓”地向南岸打枪。“‘双枪兵’呀! [1] 你们又该倒霉了!”“乌江不知到底有多深?”“这两岸的石山的确相当险要哩!”“这里到遵义不知还有多远呀?”战斗员们纷纷议论着。
前卫团的干部及我们几个师的干部进行过实地侦察以后,根据情况判断:渡口大道是敌人的防御重点,工事较强,兵力较多;渡口上游五百米处,南北两岸勉强能攀登,而敌人对此处不太注意;其余各处均是无法通行的绝壁悬崖。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决心佯攻渡口大道,主攻渡口上游之羊肠小道。
为了吸引敌人的注意力,部队立即向渡口边搬运架桥材料,表示要在此处架桥。敌人果然在渡口对岸赶修工事,还不断向我射击。
与此同时,工兵部队也在赶制竹筏,作强渡及架桥准备。我们又挑选了善于游水的十八名指战员,准备游水过江,驱逐敌人之江边警戒,掩护后续部队强渡。十八个红色勇士,接受了这一任务之后,无不勇气倍增。他们都一致表示:“为了突破乌江,完成作战任务,冷风冰水,绝不能阻挡我们前进!”
第一次强渡
一切都准备好了,强渡决定在二日进行。此日冷风飕飕,细雨绵绵。九点钟光景,佯攻开始了。敌人慌忙进入工事,不断向南岸射击。正当佯攻方向打得非常激烈的时候,主攻方面的机关枪、迫击炮也打响了。我第一批八个战士,每人携带驳壳机一支,在猛烈火力掩护下,赤着身子,“噗通”跃入江中。在那冰冷的水里游泳,困难是可以想象的。但是八个勇士为了全军的胜利,在十几分钟后,无一伤亡地到达了彼岸,隐蔽在敌警戒线之石崖下。敌人的哨兵一见,非常恐慌,大叫“来了!”“过来了!注意!”八个勇士虽然过去了,但他们准备拉过去架桥用的一条粗索绳,却因水宽流急和战士们体力不济,未能拉过去。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决心继续以竹筏强渡。第一个竹筏撑到中流,受敌火力射击翻掉了。后续部队过不去,只得召第一次登岸的八个人游回南岸。其中一个同志因赤身冻了两点多钟,无力游回,中流光荣牺牲。第一次强渡,遂告无效。
偷渡失败
第一次强渡虽然失败了,但完成战斗任务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我们接受了白天强渡失败的经验教训,决定实行夜晚偷渡,以避敌人射击,减少伤亡。工兵迅速赶制双层竹筏,部队再次进行了政治动员。黄昏后,担任偷渡之第四团第一营,肃静地集结在江边。此刻除江水汩汩和敌人在北岸打来的零星枪声外,到处是一片静寂。竹筏划手配好了,第一连的五个战士首先登筏,并约定靠彼岸后用手电筒向我岸示光;然后等渡过一排人,再开始向敌警戒袭击。第一筏偷偷地往江心划去,敌人没有发觉。第三连连长毛正华同志率传令兵一人(带一支),轻机枪兵三人(带机枪一挺),登第二筏再往江中划去。第三、四筏预定在前者登岸后再出发。第一筏出发已二十几分钟了,还不见电光显示,是否已靠彼岸,实难猜测。一个钟头后,第一筏的五个战士沿南岸回来。他们说因水流太急,黑夜里无所指向,划至江中,被冲下两里许靠了南岸,才弃筏沿岸摸索而回。在这种情况下,第二筏是已靠彼岸还是被水冲走,就更难判断了。然而不管如何,还有再划一筏、再试一下的必要。可是,第三筏划至中流,也无法再进,不得不折回。直到此时,第二筏的毛连长仍然毫无消息。这样偷渡又告无效。
再强渡
追击我军的蒋匪薛岳纵队,快要追上了。敌情紧张,军委电促迅速完成渡江任务。忠实于革命事业之红军指战员具备着誓死为胜利奋斗之决心,强渡偷渡虽接连失败,但毫不灰心丧气。随即决定白天再行强渡。
经过两天的隔江战斗,在“红军火力非常猛烈”(敌守江团长给其旅长的报告中这样写着)的威胁下,敌人又增加了一个独立团。他们一面沿江加修工事,一面用迫击炮不断向我岸射击。敌人是无论如何想抵住,我们是无论如何要突破。抵住呢?突破呢?只有在战斗中才能见分晓。
三日九时,强渡又开始了。我们对大渡口仍然只以小部队佯攻。渡口上游五百米处,载着轻装战士的三个竹筏(共十余人),在我浓密的火力掩护下,一齐向敌岸划去。敌人拚命向渡筏射击,但在我猛烈火力扫射下,三个竹筏上的战士在划到中流以前,均未伤亡。一个划手同志的竹篙虽三次被子弹打断,但还是继续强划。三个筏子离敌岸不远了,敌人更加慌乱,射击得更猛。正在这时,敌军士哨抵抗线下的石崖里,突然出现了几个人,正在向敌人阵地运动。一会儿,在贴近敌人阵地的地方,响起了猛烈的轻机枪的射击声,接着又传来一阵手榴弹的爆炸声。通过望远镜可以清楚地看到敌人被打垮了。那几个人迅速占领了敌军士哨抵抗线,接应了第三个竹筏上的部队迅速登岸。这时候,大家都感到奇怪:从石崖底下冲上去的几个人是谁呢?“是毛连长他们呀,我看一定他们!”“他们五个人果然登了岸呀!”指挥员这样估计和推测着。“‘双枪兵’该死了,我们的先头部队上岸了!”战斗员这样议论着。“同志们!准备啊!继续渡过去,要把对岸敌人肃清,保证大军渡过江去,才能算胜利!”政治指导员、支部书记在后续部队中鼓动着。
毛连长
接应登陆的正是毛连长。
原来毛连长和四个战士乘坐的竹筏,在二日晚上竟然靠了彼岸。他们登岸后,总是希望后续部队快跟上来,却总不见来。在离敌只二三十米的情况下,打手电筒很容易被发觉,他们便用火柴示光,但因火光微弱,相距太远,南岸并未看见。他们隐蔽在敌人脚下,听见敌人在说:“快做呀!今天晚上无论如何要做好!‘共匪’明天必定还要强渡!要做厚一点!‘共匪’炮火太厉害了!”查哨的敌排长也来了:“三班长!工事做好了吗?要注意呀!他们说不定晚上还会过来啊!”毛连长知道我们一定会打过乌江,因此决定等待机会再动作。一个战士冷得不耐烦了,贴着连长的耳朵低声说:“连长,主力不来怎么办,我们几个人老蹲在这里还行?”毛连长坚定地告诉他:“不要紧!他们会来的。如果今晚不来,明天会来。如果实在不来,我们躲在这里也不要紧,自然有办法,你不要着急!”此时只听到敌人士兵在谈论说:“红军真厉害。真不怕冷啊!隆冬腊月,竟敢泅水过来,好在昨天上午没有过来几个,否则糟糕!”“听排长说:这是他们的先头队伍,再过两天大队来了,更会不得了!”战士们听到敌人如此恐慌,更充满了信心,一个战士向连长提议说:“我们去打坍上面这一班人吧!有把握!”毛连长阻止说:“我们几个人固然可以把这一个班的人打坍,但并不能解决问题。泄漏了秘密,暴露了意图,反而对整个行动有害!”毛连长招呼着四个战士紧紧围在一块,迎着刺骨冷风,忍冻过夜。过了一会,轻机枪班的一个战士突然不见了,其余几个人到处摸索都找不着。漆黑的夜,不辨咫尺,又不能叫喊,实在无可奈何。毛连长警惕地想着:在这极恶劣的环境下,这个不久前才从白军中俘虏过来的新战士会不会投敌告密?他对其余三个战士说:“万一敌人发觉,我们只有坚定沉着地待敌靠拢后以手榴弹对付,打死他一些后,实在打不过他,一齐投江。我们是红色战士,我们宁死不投降,投江而死是光荣,投敌而生是耻辱。”又过了一会,那个战士摸了回来。他说:“我摸到那边屙屎去了。”毛连长说:“屙屎就在这里屙不好?走出去不怕敌人发觉!”那个战士认真地说:“连长,屙在这里会臭的!”连长笑了笑说:“那不会用泥盖着!”他再没有说什么,五个人便围在一起,忍饥耐寒过了一夜。第二天,当强渡的三个竹筏快接近岸边的时候,他们立刻爬出石崖,向敌人发起了攻击。
二十二个红色英雄
第一批强渡的十几个战士与毛连长等会合后,迅速扩展胜利,通过敌军士哨抵抗线,又继续向敌排哨仰攻。连接几阵手榴弹后,在轻机枪掩护下,战士们便与敌人拚上了刺刀。敌人一个排死伤过半,排哨抵抗线被夺取了。正当他们进击到那陡壁石山上的一条小路边时,敌人预备队增援上来了(三日早晨又增加了一个团,到此时守敌有第三团、教导团、独立团,由侯之担的亲信旅长林秀生指挥)。增援的敌人约一个营,居高临下实行反击,我十几个战士无法再进。这里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以通行,敌人想沿着这条小道继续往下反击,但被我岸密集的火力封锁住了。有趣极了,每当我们的“防空排长”(他在湖南道州时曾打下敌人一架飞机,因此得名)的重机关枪一扫射,想下来的敌人就像许多石头从山下滚下来,一个个往江里直落。同时,在右翼大渡口担任助攻的部队,也在用竹筏作强渡的准备。
过去了一排人以后,我们又派了总支书记林钦材同志、政治保卫局特派员周清山同志去领导火线政治工作。接着第一营营长罗有保同志也过去了。这一排人进行了一次冲锋,又向前进展了一点。但因为山陡路窄,部队无法展开,到了半山腰,终于又被迫停止了。侯之担的“健将”林秀生亲临前线督队反冲锋了。我最前面的一个班,在敌人炮火之下,大部伤亡,并被迫后退。敌人又企图压下山来。我们的政治干部对战士们说:“同志们!退不得!后面是江,退就是死!”后面一个班又增援上去了,这才阻住了敌人,双方形成对峙局面。
地形极度限制着战斗的进展。正在敌我相持不下时,罗有保营长察觉了左侧的一处石壁可能攀登上去,随即派一个班沿此处试行攀登。经过战士们的摸索,真的顺着巍峨峭壁爬了上去,占领了敌右前方的一个石峰后,我一阵猛射,敌人便站不住了。正面的部队利用这一机会发起了冲锋,敌人开始动摇了。这时候强渡部队已过去了一个连。不久便夺取了敌人的主要抵抗线。大道渡口之敌听见其右翼的冲锋号,喊杀声,手榴弹、炮弹爆炸声连成一片,知道事情不妙,也开始溃退了。我已登岸的那个连跟踪猛追,把敌人全线击溃。天险的乌江,就这样被突破。最先过江的只有二十二个人,后来部队称他们为“二十二个红色英雄”。
猛追
由江边败退下去的敌人,直向通遵义大道的猪场逃窜。我首先登岸的那个连,立即又跟踪猛追,弄得敌人三个团鸡飞狗跳,草木皆兵。“双枪兵”的烟枪、步枪丢的满路都是。一个所谓“三八式连长”(他一连人都是三八式枪,是侯之担的卫队)负了重伤,士兵用绳子捆起他的手脚,像抬猪一样抬着走,结果在半路上抬死了。
猪场是敌“江防司令部”所在地。那个江防司令林秀生从江边逃回,连司令部的文件电稿都不要了,带着溃不成军的三个团不要命地往遵义逃窜。我当即于下午五时占领猪场(离江边四十里)。据群众告诉:“双枪兵”们都说:“红军真不怕死,不知道怎么的,就过了江!红军的铁锤炸弹(即木柄手榴弹)真厉害啊!一个就要几条命!”所谓“江防工事,重叠坚固,官兵勤劳不懈,扼险固守,可保无虞!”(林秀生给侯之担的电报)结果只是“莫道乌江天堑,看红军等闲飞渡”!
(原载《伟大的长征》,甘肃人民出版社1978年8月版)
[1]贵州军阀部队官兵多吸鸦片,除步枪之外,还有烟枪,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双枪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