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红三军团抢渡乌江茶山关渡口

红三军团抢渡乌江茶山关渡口收藏

省/市/区
贵州省/ 贵阳市/ 开阳县
历史情况说明
茶山关,先名河渡关,位于开阳县楠木渡镇胜利村与遵义县尚稽镇茶山村交界的乌江中游,因为系1934年底至1935年初红军长征途中红三军团主力由开阳抢渡乌江进军遵义旧址,1982年经贵州省... 展开
保护级别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使用单位
楠木渡镇胜利村村委会
遗址用途
工农业生产
陈列物品说明
渡口1处,碑5通,碑亭1处。
隶属部门
楠木渡镇人民政府
备注
已拍摄音像资料,搬迁明崇祯时期的渡口碑到原碑亭处。该处任然发挥着渡口的作用。
陈列物品
7.0
地址
开阳县楠木渡镇胜利村关上
类型
革命遗址
面积
建筑占地面积 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20000平方米
类别
重要党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
人为损毁原因
其他人为因素
人为环境情况
该地是明清“黔蜀周道”的必经之地,是黔山蜀水的自然和政治的分界点,同时也是明朝平播战役的主战场之一。当地村民多为汉族,由于交通不便大多已迁居他处,现仅有几户村民,多以种植... 展开
自然环境情况
茶山关渡口遗址位于云贵高原东侧梯状斜坡地带,属于长江流域乌江南岸。地貌类型复杂,岩溶地貌比重较大。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0.6-15.3摄氏度。北亚热带湿... 展开
形成时间
1935年
自然损毁原因
水灾
历史来由简介
茶山关渡口遗址位于乌江中游楠木渡镇胜利村关上。开渡于明代,南岸开阳一侧尚存码头、古道及碑刻五通。其中,最早为崇祯二年(1629)《建茶山渡路》碑,记述崇祯元年驻军参将何某茶山... 展开

摘要

茶山关,先名河渡关,位于开阳县楠木渡镇胜利村与遵义县尚稽镇茶山村交界的乌江中游,因为系1934年底至1935年初红军长征途中红三军团主力由开阳抢渡乌江进军遵义旧址,1982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万历年间开为私渡,同时设税关等关卡并派兵驻守。崇祯元年(1628年)由驻军参将何某及茶山税官张文登等捐银修建渡口两岸古道,两岸险道变成通衢。崇祯三年(1630年),开州羊场(今开阳县龙岗镇)人周维璧又捐私产以助渡口,但仍为私渡;后来由于渡夫索取太甚,至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乌江两岸富户购买田产二百挑作渡产,才改为义渡。开渡后数百年间,一直是贵州入川和川盐入黔咽喉之一。因为明代播州(遵义)属四川,乌江为川黔界河,故茶山关渡口处原有“蜀水黔山”、“黔蜀古分疆”等古碑,可惜现已无存。1935年元月初,红军长征途中,彭德怀、杨尚昆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三军团集结于开阳茶山关、桃子台、楠木渡等渡口乌江南岸,由于红军主力于元月2日从瓮安县江界河等渡口全部渡过乌江,茶山关等处北岸守敌国民党川南边防军教导师第一旅旅长刘翰吾部慑于红军声威,望风而逃,元月3—6日,红三军团从茶山关等渡口搭浮桥抢渡乌江,并奉命驻守茶山关、尚稽、懒板凳(南白镇)和刀靶水一带,警戒乌江南岸之黔军,配合军委纵队进占遵义。为遵义会议召开创造了条件。元月16日,遵义会议召开期间,黔军曾偷袭三军团驻守的刀靶水和螺蛳堰阵地,彭德怀奉命离开会场前往刀靶水指挥战斗,击退了黔军。 茶山关渡口地处乌江中游峡谷地带,两岸山势险峻,山青水秀,古人有诗证之:“乌江无安渡,茶山尤险极。急流一线穿,绝壁千仞植”。现渡口两岸仍存明清古道、码头及古碑十六通,古碑详细记述了自明代开渡以来扩修渡路及渡口管理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