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长战斗遗址收藏
- 省/市/区
- 贵州省/ 毕节地区/ 纳雍县
- 历史情况说明
- 该遗址位于贵州省毕节地区纳雍县阳长镇海子村。经平叛收复纳雍后,大股的敌人已被消灭,但其零星残部和地主土匪武装未得到彻底肃清,还有小股残匪和散匪在边沿地区活动。其平时隐藏于... 该遗址位于贵州省毕节地区纳雍县阳长镇海子村。经平叛收复纳雍后,大股的敌人已被消灭,但其零星残部和地主土匪武装未得到彻底肃清,还有小股残匪和散匪在边沿地区活动。其平时隐藏于深山密林或洞穴之中,伺机骚动。而叛变的保安团残敌、地主武装、土匪互相勾结,窜通一气,暗中搞破坏杀害积极分子、抢劫民财、破坏交通等事件时有发生。不彻底清除匪患,将严重妨碍全县的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为此,县委继续按照中共中央“军事清剿、政策攻势、发动群众”三结合的方针,大力发动群众,在全县开展群众的清匪运动。县委结合纳雍县实际情况,作了周密部署。建立村级政权、成立村自卫队和民兵组织,扩大农协会,逐步发展农协会员。发挥妇女,青年等各种组织力量,配合部队、民兵形成一股强大全民清匪队伍。党政军民齐发动,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清匪工作:对还有一定武装势力的,就以县警卫营和各区队武装清剿。 1950年3月29日,“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各厅、部长会议,研究今后剿匪方针,确定全省暂时放弃二十一个县(包括毕节地区的威、赫、水、纳、织五县)构筑碉堡、集中兵力、先歼叛匪,扭转战局”。毕节地委、专署、军分区接到指示后,令驻水城的一四一团团直及一营和县机关撤至毕节。 1950年4月6日,解放军一四一团团直及一营和水城县人民政府人员共1600多人,奉命开赴纳雍,再同纳雍驻军和县人民政府人员一起到毕节集结。部队到达阳长后,被叛匪保十二团、保五团及水城县土匪杨正斌、阳长土匪安庆吾、苏发鼎、罗基柏部等5000多人的伏击,经三天苦战后,无法突围,后经当地老乡王银清带路走出敌人的包围。此战我军共牺牲150多人。 展开
- 保护级别
- 未定
- 遗址用途
- 无人使用
- 结论
- 情况属实
- 地址
- 贵州省毕节地区纳雍县阳长镇海子村
- 面积
- 建筑占地面积 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 平方米
- 类别
- 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
- 类型
- 革命遗址
- 人为损毁原因
- 生产生活活动
- 人为环境情况
- 此处为阳长镇海子村,纳雍至水城公路的必经之处。主产水稻、玉米、小麦、洋芋等。
- 自然环境情况
- 地处阳长镇东300米的山上,东临长兴公路,一条小路通往阳长街上。阳长镇地处河川坝子,四周群山环绕,东北高、西南略低,中间较低,最高海拔2110米,最低海拔1305米。气候温和,水源... 地处阳长镇东300米的山上,东临长兴公路,一条小路通往阳长街上。阳长镇地处河川坝子,四周群山环绕,东北高、西南略低,中间较低,最高海拔2110米,最低海拔1305米。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年平均降雨量为1270毫米。年均气温14.5度,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4.5度,最热月(七月)23.1度,无霜期261天,适宜农作物生长。 展开
- 形成时间
- 1950年4 月
- 自然损毁原因
- 其他自然因素
摘要
该遗址位于贵州省毕节地区纳雍县阳长镇海子村。经平叛收复纳雍后,大股的敌人已被消灭,但其零星残部和地主土匪武装未得到彻底肃清,还有小股残匪和散匪在边沿地区活动。其平时隐藏于深山密林或洞穴之中,伺机骚动。而叛变的保安团残敌、地主武装、土匪互相勾结,窜通一气,暗中搞破坏杀害积极分子、抢劫民财、破坏交通等事件时有发生。不彻底清除匪患,将严重妨碍全县的社会稳定和生产发展,为此,县委继续按照中共中央“军事清剿、政策攻势、发动群众”三结合的方针,大力发动群众,在全县开展群众的清匪运动。县委结合纳雍县实际情况,作了周密部署。建立村级政权、成立村自卫队和民兵组织,扩大农协会,逐步发展农协会员。发挥妇女,青年等各种组织力量,配合部队、民兵形成一股强大全民清匪队伍。党政军民齐发动,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清匪工作:对还有一定武装势力的,就以县警卫营和各区队武装清剿。 1950年3月29日,“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各厅、部长会议,研究今后剿匪方针,确定全省暂时放弃二十一个县(包括毕节地区的威、赫、水、纳、织五县)构筑碉堡、集中兵力、先歼叛匪,扭转战局”。毕节地委、专署、军分区接到指示后,令驻水城的一四一团团直及一营和县机关撤至毕节。 1950年4月6日,解放军一四一团团直及一营和水城县人民政府人员共1600多人,奉命开赴纳雍,再同纳雍驻军和县人民政府人员一起到毕节集结。部队到达阳长后,被叛匪保十二团、保五团及水城县土匪杨正斌、阳长土匪安庆吾、苏发鼎、罗基柏部等5000多人的伏击,经三天苦战后,无法突围,后经当地老乡王银清带路走出敌人的包围。此战我军共牺牲15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