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中国封建制的最后完成,还在西汉收藏
周恩来
15407.0
沫兄: 《屈原思想》读完了。你拿“德政”、“刑政”来作当时社会变革的两大思潮是很有趣的;但由此可以发生出这样一个争论,即前者是改良派而后者是革命派。当然这种论据也不会充分,因为我以为中国封建制的最后完成,还在西汉,而陈胜、吴广乃至项羽、刘邦的革命方始完成这一改革,故“德政”也好,“刑政”也好,都还是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一种过渡时代的改革想法和做法,也正是当时时代的产物。拿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而兼艺术家,我同意,说他是革命的思想家,容有商榷余地。质之你以为何如? 原文有“关山煮海”一典,不知是否为“官山府海”经考证而改过者。我本以为笔误改了,现再函问你一下。 你解释仁义二字的基本精神很好,惟“该做就快做”的快4字,我冒昧地把它改为要4字,因为觉得比较辩证一些,不知你合意否?匆匆。 敬礼! 弟 周恩来 三·七
书信解析
这是周恩来就郭沫若所写的《屈原研究》一文中有关论点的看法于1942年3月7日写给郭沫若的一封信。 1940年在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前夕,蒋介石以改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为名,撤销了以郭沫若为厅长的政治部第三厅,一批进步文化人士失去了工作。作为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领导他们进行斗争,迫使国民党同意以原第三厅的人员组建文化工作委员会,从事研究工作。1942年2月,郭沫若将自己所著的《屈原研究》一文的第三部分“屈原的思想”寄给周恩来,请他指正。周恩来很快就阅读了,并回了这封信。 周恩来在信中对此文中的有关观点,如郭沫若拿“德政”和“刑政”来作为当时社会改革的两大思潮问题,讲述了自己的意见:“中国封建制的最后完成,还在西汉,而陈胜、吴广乃至项羽、刘邦的革命方始完成这一改革,故‘德政’也好,‘刑政’也好,都还是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的一种过渡时代的改革想法和做法,也正是当时时代的产物。”对郭沫若认为屈原是革命的思想家,信中说:“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而兼艺术家,我同意,说他是革命的思想家,容有商榷余地。”另外,周恩来还对两处的文字用法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即“关山煮海”应为“官山府海”,“该做就快做”可改为“该做就要做”,说明他阅读得相当仔细。果然,在1942年3月9日《新华日报》发表《屈原思想》时,两处文字用法都按照周恩来的意见改了过来。 这封信反映了周恩来很注重团结进步文化界人士,与他们交往,诚挚坦荡,为我党长期坚持与进步文化人士团结奋进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