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把上海建设成新中国的一只“母鸡”收藏
朱德
18843.0
一波同志: 你的上海调查报告很好,我看过几次。上海有全国经济地位,是城乡交流、内外交流的总市场,不久的时间中还能发展。我过上海时也坐在汽车内看了两天,真是繁荣,较过去的上海繁荣得多,尽管许多企业尚未完全恢复,仍是很有可观的。这个上海当然是中国的惟一的大城市,也是世界大城市之一。过去的一年,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统治、管理方法是绝大部分改观了,内容也不同了。应发展的已经恢复和发展了,不可能也不应发展的靠帝国主义吃饭的事业都停止下去了。如你所说的毛织业、火柴业、面粉业靠外国加工都折本,这是不足为奇的,是必然的道路。我们应对上海有正确的估计,〈上海〉有很大的价值,以后更会有大的发展。应把它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一只“母鸡”,在城乡交流、内外交流的有利条件下,将原有的公私工业和技术,在公私两利、劳资两利中生产出新的机器,装备内地。如火柴、面粉、毛织等业,则可迁移至内地。一部分到有原料有销场的地方去设置,才有出路。其他在发展的事业,都应帮助它发展,但公家不应投资。无论公私企业,公家让其自由发展,鼓励私人投资为好。迁移工厂应是长期打算。目前不应迁移,加紧生产,借作“母鸡”,任务〈是〉发展大后方的企业,如遇战争到来时,仍是要迁移的,须预先有准备。这是一切都要服从于战争。平时如此,战时更是如此。上海前途是最有发展的,是能繁荣的,谁都同意这种看法。但是帝国主义随时想毁灭上海,也是一定的。我们少数人要知道。因此,我们应把上海作为建设新中国的“母鸡”看。养鸡的米是要经常有的,鸡蛋随时要取的。如收税是要好好地配合生产贸易合作社,能每月均有增加数字,因它每月都有繁荣数字。全国愈平静,土匪没有了,交通更便利了,原料源源接济,货物源源内外销售更多、更发展的时候,税收当然同有起色。这一项利益,是要控制得很紧。贸易部门,粮食、煤炭、盐油、棉布、钢铁,这是国民生计关系最大的,在上海是重要销场,应予相当控制稳定市场外,其他各项在上海是应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也控制不了。对于发展私人企业一面,繁荣上海也是必要的。另外,上海幅员之大,各种轻、重工业均有动力,也不少,技术水平也很高,还是便宜,两三年内,不仅潜在力很快可能恢复,新发展的小型工业还可能向前发展。对于这些自由发展不加限制,并扶助它为是。至于公家建设,除作战需要外,不宜建设。你是否同意我这些看法,有时间再面谈。三十一号在财经会上谈的,主要是目前清理国家财政经济,作出五年或十年计划的预算是重心。我的意见,请你从每一个乡区起,都应清理一下,组织起来,动产不动产归谁管理确定起来。稍一清理,这个家务都是很大的,并且是国家的财经的核心,是它身上的细胞,与整体的国家财经不可分离的。请你再考虑。如能在停战后做一个全国性的清理财经,做生产计划,是否可能?是否需要?请你告我。 此致 礼! 朱德 八月三号
书信解析
这是朱德1951年8月3日给薄一波写的一封信。 朱德历来重视经济建设工作。在战争年代,他就在经济建设方面花过不少精力,如南泥湾的开垦、军工事业的建设等,都是明显的例证。新中国成立前,他更是强调经济建设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如在1949年7月1日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28周年的大会上,他就曾明确指出:经济建设已成为“全国胜利以后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7月23日,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他又提出:“革命的终极目的就在于发展生产。”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虽然主要精力仍在军队建设上,但对经济建设也非常关心。他看了薄一波的上海调查报告后,认为内容很好,于是结合自己的观感,就如何搞好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工作,给薄一波写了这封信。 朱德在这封信中,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是应把上海作为建设新中国的一只“母鸡”,“养鸡的米是要经常有的,鸡蛋随时要取的”。就是说,要把上海建设成新中国的经济中心,既要舍得投入资金和技术,又要利用上海的经济实力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二是如果可能和必要,应进行全国性的财经清理工作,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全国发展的五年计划或十年计划。这两点意见,体现了朱德立足长远、发展经济的战略眼光和勤于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