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大福家世界为我辈青年的希望和责任收藏
任弼时
1921年5月
父亲大人膝下: 前几天接到四号手谕,方知大人现已到省,身体健康,慰甚。千里得家书,固属喜极,然想到大人来省跋涉的辛苦,不能说是非为衣食的奔走,所致若是儿心不觉顿寒!捧读之余,泪随之下!连夜不安,寝即梦及我亲,悲愁交集,实不忍言。故儿每夜闲坐更觉无聊。常念大人奔走一世之劳,未稍闲心休养,而家境日趋窘迫,负担日益增加,儿虽时具分劳之心,苦于能力莫及,徒叫奈何。自后儿当努力前图,必使双亲稍得休闲度日,方足遂我一生之愿。但儿常自怨身体小弱,心思愚昧,口无化世之能,身无治事之才,前路亦茫茫多乖变,恐难成望。只以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惟祷双亲长寿康!来日当可得览大同世界,儿在外面心亦稍安。 北行之举前虽有变,后已解道他进,前后已出发两次,来电云一路颇称平静,某人十分表欢迎。儿已约定同志十余人今日下午起程,去后当时有信付回。沿途一切既有伴友同行,儿亦自当谨慎,谅不致意外发生,大人尽可勿念过远。既专心去求学,一年几载,并不可奇,一切费用,交涉清楚,只自己努力,想断无变更。至若谋学上海,儿前亦筹此为退步之计,不过均非久安之所,此事既可成功,彼即当作罢论。 昨胜先妹妹来函云陈宅有北迁之举,不知事可实否?仪芳读书事,乃儿为终身之谋,前虽函促达泉大哥,彼对儿无正式答覆,可怪!
书信解析
1921年5月中旬,任弼时经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介绍,即将从上海启程赴苏俄莫斯科留学。5月4日,父亲任思度从长沙来信,劝任弼时“谋学上海”,从长计议。任弼时接到信后,思绪万千,“连夜不安”,给父亲写了这封回信。 在这封信中,任弼时表达了自己的抱负和决心。他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不尽,对父亲此时的矛盾心情表示十分理解。 信中说“千里得家书,固属喜极”,但想到父亲“来省跋涉的辛苦”,“儿心不觉顿寒!”“悲愁交集,实不忍言”。表达了深深的父子之情。“大人奔走一世之劳,未稍闲心休养,而家境日趋窘迫,负担日益增加,儿虽时具分劳之心,苦于能力莫及,徒叫奈何。自后儿当努力前图,必使双亲稍得休闲度日,方足遂我一生之愿。”反映了世事艰难,父母为了家庭生活,实在是不容易,体现了对家境窘迫的担心。 但是,他并没有沉溺在与家人的离愁别绪之中,转而抒写了好男儿志在四方,要为创造同天共乐的大同世界而“冒险奋勇"的豪情壮志:“只以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祝愿父母保重身体,以览未来美好的世界:“惟祷双亲长寿康,来日当可得览大同世界,儿在外面心亦稍安。” 信中表明了任弼时此去的决心,对前途充满信心,毫不动摇退却:“既专心去求学,一年几载,并不可奇,一切费用,交涉清楚,只自己努力,想断无变更。”并说明,“至若谋学上海,儿前亦筹此为退步之计,不过均非久安之所,此事既可成功,彼即当作罢论”。 信中还请父亲设法帮助未婚妻陈琮英读书。这件事,任弼时已给陈琮英的哥哥陈英榰写了信,但仍希望父亲对这件事加以督促,因为此事“乃儿为终身之谋”。 5月中旬,任弼时寄出这封信后,就同萧劲光等10余人踏上了赴苏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