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玄空的理论在实际工作中是没有多少用处的

玄空的理论在实际工作中是没有多少用处的收藏

致罗亦农、王一飞

任弼时

9181.0

亦农、一飞两兄: 别后已半年,我所过的生活,与你们完全两样。前后生活环境比较,后者较前为较难而且苦,但有时能感苦中趣味又觉较前者为佳而乐为。这是我短期内的感觉。 两次接农兄信,第一次责我不写信,第二次则系普通常话。不写私信,固然是我的错处,然没有寄信的机会和时间,这是要请原谅的了,但回国后曾也向莫团体写过两次信,不知都收到否。 你们的情形由国佐得知一二。你们的苦衷我很知道,但我想你们苦中的乐趣总不减于国内的工作。闻去年新到的同志中有许多缺少团体认识和训练,近来也有进步,这就是你们苦中之乐事也,但你们自己感觉得如何? 我返国后任上海CY地方工作,但因上海地委人选不得力,工作不能按计划完全做到,故亦无善可告且于此短期身体受两次小病,现在身体亦很感衰弱得很。此次全国第三次CY大会,由我代表莫地赴会,开会经过及决议有致莫团体报告可看,不另赘述。我被大会选为中央委员,在我个人本不愿本届当选,然CY人选问题是CP中央的提出,故我也未敢反对,既被选出之后,复分我以组织部的工作。自己老实着想实在能力不及,然中局因人关系,亦无辞可推,只得听命,尽力而已。接任以来为时不久,对于全国组织详情,尚无极明确观念,但现我正在从事清查。 此次回国同志,除任理及余履中外均参加CP及CY工作,互相间虽少直接通信,然从工作中可以看出多是缺少实际经验,尤是对于很普通党团及工会组织工作,因我们在莫时没有注意实际研究以致不够应用,甚至,较国内实际工作者为尤幼稚。玄空的理论,事实上在我们实际工作中是没多用处,至多能做点文字宣传上的帮助,然做文章看书又没有时光,且空空普遍的理论,我们出版的刊物上也不觉得十分的需要,这是我们所感觉而感困难的地方,所以我很希望你们能多将党团工会等组织教育等经验以后能多注意,因为你们恐怕也快要回国的了。 现在上大颇为当局所注意,一月以前巡捕局曾派警至上大检查一次,并言校长——(现代理者为力子)有过激之疑等情,力子被审判决以一千元现金之担保,不准以后在上海宣传过激。 秋白现不管上大事,一切由存统主持(CP指定的),学校经费亦尚无着,将来能否长久维持亦尚在问题中。 我们对于托洛茨基第二次的争执详情尚不得而知,请你们费点时光告知,最好能将俄文材料整理好寄一份来,目前有无新出版的好书籍和小册子,你们可否购几种寄我? 你们和学校详细情形亦望告我,我于短时作此书。尚草率,请原谅,余后此祝,努力! 弼时 二月十八号 各俄友前请代为致意问好,并望他们写信。我实没有时间能写信给他们并不是忘记了他们,请转告此意。

书信解析

这是任弼时1925年2月18日在上海写给在莫斯科的罗亦农、王一飞的一封信。 任弼时在信中称此信为“私信”,这是与他当日写给中共旅莫支部全体同志的信相对应而言,他称那封信是写给“团体”的。 信中首先谈了在旅莫期间与回国后在生活环境方面的感受,认为“后者较前为较难而且苦,但有时能感苦中趣味又觉较前者为佳而乐为”。体现了他能辩证地看待苦与乐,有正确的苦乐观。他还说:“我想你们苦中的乐趣总也不减于国内的工作。”他所说新去莫斯科的同志“近来也有进步”,认为“这就是你们苦中之乐事也”。苦伴随着乐,乐在苦之中。生活、环境虽苦,但同志的进步却带来无限的乐,为了共同的目标,虽苦犹乐,这既是对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同志的关怀,也是对他们极大的鼓舞,虽然远隔千里,但同志间情深意长。 信中指出,经过半年多革命斗争的实践,发现从莫斯科回国参加工作的同志的弱点,也是最感困难的是“缺少实际经验”,特别是对很普通的党团及工会的组织工作“较国内实际工作者为尤幼稚”,这是因为“我们在莫时没有注意实际研究以致不够应用”。由此,他提出一个重要论点:“玄空的理论,事实上在我们实际工作中是没多用处。”认为“玄空的理论”“至多能做点文字宣传上的帮助,然做文章看书又没有时光,且空空普遍的理论,我们出版的刊物上也不觉得十分的需要”。说明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不能忽视实践,要重视实践。由此及彼,信中诚恳地提出,“很希望你们能多将党团工会等组织教育等经验以后能多注意”。将国外学习与国内工作联系起来考虑,以便为回国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当时国内正处于五卅运动的前夜,从2月初起,日本资本家经营的棉纱厂已因厂方无故开除和逮捕工人,引起了工人罢工。信中介绍了上海大学的一些斗争形势。 信中还希望能从莫斯科寄些新出版的好书籍和小册子。工作担子很重,斗争日趋激烈,任弼时仍希望学习理论,学习新的知识,在实践中学,结合斗争实践,总结提高,这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在艰难的斗争岁月里,任弼时与同志们交流沟通,真诚相见,将自己的深切感受、重要见解及时予以转告,互相支持,互相勉励,共同为远大理想而不懈地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