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解决上海失业问题的办法

解决上海失业问题的办法收藏

致上海市委负责同志

陈云

19333.0

关于上海失业问题的来信收悉。向我们反映新的情况,提出新的问题,我们感到很好。 上海的失业问题,的确相当严重。三年以来,上海市委在华东局领导之下,在介绍就业和资遣难民回乡的工作方面,是有显著成绩的。 上海的失业问题之所以严重,是有历史原因的。在长期战争期间,上海处于比较安定的地位,生活比较容易混,因而各地去的人多,流亡地主及反革命分子等也不断向上海涌进。过去依靠帝国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赚钱的一些奢侈行业,在解放后被淘汰。在经济改组过程中,亦有一些行业要遭受淘汰。因此,上海严重的失业问题,在短期内是很难避免的。从总的趋势看来,在国家经济建设尚未大规模展开以前,要彻底解决上海的失业问题,不是容易的事情。 对于上海失业问题的处理,在研究了你们的报告以后,我们对情况还不能说完全了解,现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参考。 第一,我们已经通知有关各方面,根据他们计划中对人员的需要,定出一个可能的切实的数字,向上海招纳一些年富力强的青年职工,进行训练。你们所建议的训练建筑工人的数字(从四万扩大到十万),是太大了,建筑工业部门需要不了这么多。分批吸收或特约公私企业分散安置养成工或兴工代赈,经过筹划,可以配合进行。 第二,对于游民、流氓、兵痞、把头、还乡团及反革命分子,应根据中央公安部的计划办理。在未有妥善办法以前,以不集中为宜。至于这些人到垦殖区进行劳动改造,亦应视地方能力来决定,不可贸然举办。 第三,为了减少新的失业人口,我们同意尽可能维持目前上海的工业生产,但生产数量又必须兼顾全国,否则就会形成此处就业彼处失业的现象。店员方面,在调整了商业以后,情况当可缓和。你们提议,国营贸易机关适当采取特约代销办法,将有利无害而难于维持的小商店加以组织,这是不妥当的。这样做会背上大包袱。工业方面,原则上同意你们的意见。在中央各部的计划范围内,加工订货,尽量予以照顾;上海所需要的原料,适当予以维持。总之,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失业问题与经济工作有密切的关系,但在目前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即不能用经济建设去迁就解决失业问题。当然,你们所提“请各业务部门在掌握国营经济发展计划时,能同时考虑可能发生的失业问题,并预作布置”,是必须注意的。 第四,因为上海是各地人口涌进的大城市,根据过去的经验,这边送走了一批,那边又流进了一批,问题是不会那样容易解决的。你们要研究出一个妥善办法,以控制人口之大量流入。目前,至少可建议地方党委,批评某些地方同志盲目鼓励和介绍农民进城求职,并应适当劝阻农民入城。 第五,为了刺激上海职工以及失业人口之内移,政府今后对于某些地区必须发展的企业,拟适当提高工资;而在上海方面,今后在工资问题上,则不应同样地随便提高。 第六,作为治标的救济工作,是应该进行的,但对开办训练班则应慎重考虑,既开之则准备留用,否则不要开。在现行救济标准之上,规定一个临时救济办法是可以的,请你们根据实际情况,研究解决。现在上海尚有救济金约五百亿元,大体可以解决问题。不足之数,可以把劳动就业金调用一部分。明年的失业救济金可以继续征收。劳动就业工作队四千人是太多了,应大大紧缩。为了工作。需要,可设一小的机构,编制人员应包括在市级编制内。 以上意见妥否,请研究。有何意见,望随时见告。 陈云 薄一波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五日

书信解析

这是由陈云起草,并与薄一波联名发出的致上海市委负责同志的信。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救济失业人员就是其中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失业人员达400多万。这个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社会稳定和新生政权的巩固。为此,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在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拿出一部分财物开展救济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办法、措施。政务院、中财委、全国总工会、各级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积极行动,捐钱捐物,掀起救灾和救济失业的运动,使问题很快得到解决。中共中央的这一举措,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也使那些幸灾乐祸的帝国主义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瞠目结舌。在这一运动中,作为中财委主任的陈云,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指示,做了大量具体而细致的工作。这封信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发出的。 信中主要就上海失业问题阐述了意见。陈云首先分析了上海失业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意见。他认为上海失业有战争的原因,也有经济改组等原因,这在短期内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有可采取的办法,比如陈云在信中提出的六条办法。这封信充分体现了陈云的务实精神与“治理经济能手”的超凡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