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新人新事的评弹书目的增多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收藏
陈云
22272.0
周扬同志: 上次我说给你抄一份评弹长篇书目表,现在抄好了,送你,请阅。这些都是长篇(大体都是说十五小时以上的,其中有可以说一百五十至七百小时的)。中篇(三小时以内)、短篇(一小时以内)都未列,我也没有目录。据有关同志告诉我,解放以后创作的表现新人新事的短篇有一千个左右,称得起保留节目的也有几十个。 在长篇书目中,有极个别书目究竟属于第三类或第二类,我一时分不清,其他都是根据上海评弹团的同志给我的材料分类的,所以是可靠的。可以看出,第一、二类传统书目(解放前)不过五十六种,而解放后,因为所谓“斩封建尾巴”(艺人自己发起的),不说传统书,在短期内创作了第三类书目(历史题材或根据古典小说、传统戏剧本改编的),竟有七十五本之多。这是艺人为了要吃饭糊口,拼命搞的结果,但同时也可以看出群众的力量。应该说,第三类书的卖座不如传统书,但比新人新事的第四类强得多。另一种可喜的现象是新人新事的第四类长篇书目已有二十五本,艺人中一部分青年人或其他积极的人,在努力搞这类书,各地文化机关也在提倡。但这些长篇书目的卖座率远不如传统书目,也不如第三类。我看原因有三:一是历史只有几年,加工时间不够;二是失之于太严肃,不敢加入穿插、笑料、噱头;三是艺人也不熟悉这方面的人物。看来,你处如果能够有些新文艺工作者参加这一个工作,肯定会有好处的。 敬礼! 陈云 一九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书信解析
这是1960年12月22日陈云写给周扬的信。信中主要分析了评弹的剧目及演出情况,指出表现新人新事的评弹书目增多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文字虽然不长,但反映了陈云对评弹艺术的大力支持和独到见解,以及他对评弹艺术堪称“行家里手”的熟悉程度。应该说,这些见解对评弹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陈云的文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