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万病,根在社会太坏

中国万病,根在社会太坏收藏

致胡适

陈独秀

6070.0

适之先生左右: 奉读惠书,久未作复,罪甚罪甚。《青年》以战事延刊多日,兹已拟仍续刊。依发行者之意,已改名《新青年》,本月内可以出版。大作《决斗》迟至今始登出,甚愧甚愧。尊论改造新文学意见,甚佩甚佩。足下功课之暇,尚求为《青年》多译短篇名著若《决斗》者,以为改良文学之先导。弟意此时华人之著述,宜多译不宜创作,文学且如此,他何待言。日本人兴学四十余年,其国人自著之书尚不足观也。译文学本极难,况中西文并录,此举乃弟之大错。薛女士之译本,弟未曾校阅即会付印,嗣经秋桐通知,细读之始见其误译处甚多,足下指斥之外,尚有多处,诚大糊涂。弟仰望足下甚殷,不审何日始克返国相见。马君武君顷应为《青年》撰文,第八号当可录至。足下所译摆伦诗,拟载之《青年》,可乎?语有侵马处,可稍改之乎?中国万病,根在社会太坏,足下能有暇就所见闻论述美国各种社会现象,登之《青年》,以古国人耶?率复不庄。 弟 独秀敬白 八月十三日

书信解析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后,由于主张“旧文学与旧道德,有相依为命之势”,所以在批判儒家伦理道德、争取个性解放的同时,还同胡适等发起文学革命,以白话文为传播科学与民主的工具,把思想解放运动引向更广阔的领域。 胡适当时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留学。胡、陈二人原不相识,因都思考中国文学的改革问题而有了书信往来,成为好友。两人远隔重洋,但共同的事业将他们联结在了一起。陈独秀十分恳切地向胡适约稿,而胡适也十分认真地回复。胡适曾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他本人便译了一篇外国短篇小说《决斗》寄给《新青年》。在这封信中,陈独秀对胡适的意见深表赞同和佩服,很希望胡能再多作一些翻译,以促进文学改良,能向读者介绍一些美国的社会现象,使国人开阔眼界,有益社会。 胡适比陈独秀小12岁,但陈独秀写给他的这封信,尊称他为“适之先生”、“足下”,而每每自称为“弟”,语气十分谦逊诚恳,表现了他作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博大的胸怀和谦和的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