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陆宗棠

陆宗棠收藏

籍贯
贵州省威宁县人
类型
革命英烈

陆宗棠

陆宗棠,彝族,1918年3月生,贵州省威宁县人。 1942年陆宗棠考入贵州大学经济系,1946年,毕业后回到家乡。1948年,陆宗棠为寻求出路辞别家乡父老,外出找党。几经周折,他在云南昭通找到老同学李德仁(时任中共滇东北地委书记)、傅发聪。1949年2月经傅发聪介绍,陆宗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9年4月,受中共云南省工委滇东特支指派,陆宗棠打入国民党昭通专员公署,任务为“掌握敌人动向,做好反蒋统一战线工作,迎接解放”。在此期间,他培养了一大批进步青年。 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渡江南下,国民党反动派溃逃西南,昭通地区政治形势发生变化。陆宗棠、吕茂林根据“特支”指示,及时将打入专署和报社的同志撤出,赴革命根据地会泽者海,进滇东北人民军政干校学习整训。 1949年9月下旬,陆宗棠受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六支队党委委托,回威宁组建游击武装。陆宗棠回到家乡后与卢韬配合,争取威宁县四甫乡乡长卢嵩岚及其一支100多人枪的地方武装。卢嵩岚是陆宗棠的舅父,是一个有正义感的国民党军人,抗战时参加过台儿庄战役。卢嵩岚将这支武装交给陆宗棠后说:“以前各种犹如昨日死,以后各种犹如今日生。”接着,张斐然等人对禄朝珍、王士荣等几支地方武装的争取工作也取得成功,他们手中掌握了七八百人枪。10月,经六支队党委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第六支队威宁游击团”在龙街宣告成立。卢嵩岚为团长,陆宗棠为政治委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武装威宁游击团在黔西北高原树起了军旗,为迎接威宁解放、配合清剿土匪做出了贡献。游击团成立后,陆宗棠狠抓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为培训骨干,在大官寨举办教导队,抓紧对指战员军政训练和文化教育,进一步提高了部队的政治军事素质。 1950年1月,游击团奉毕节军分区命令,配合我16军侦察营会歼从四川逃窜到云南彝良县城角奎镇的蒋军张同生师。卢嵩岚和陆宗棠率领游击团3个战斗力较强的连参加了战斗。侦察营插入城内,直捣敌军司令部,游击团则兵分3路占领城外制高点封锁要道,断敌退路。凌晨4时许,战斗打响,侦察营在城里杀得敌人东突西窜。敌人涌向城外,妄图抢占有利地形,伺机反扑。游击团则居高临下,用手榴弹把敌人打退回去。经9小时激战,在内外夹攻下,敌人打出白旗,佯装投降,趁我不备,狼狈逃窜。角奎一仗,打出了游击团声威,全体指战员受毕节军分区嘉奖。 1950年4月,毕节地区叛匪蜂起,威宁县委和驻军根据形势,暂时撤往毕节。游击团留守威宁西部农村牵制敌人,保护威昭公路的畅通。在此情况下,原已投降的国民党第十三兵团李弥残部童登文团叛变,叛军1200余人从昭通的洒渔河沿牛栏江向威宁方向逃窜,企图与盘踞威宁县城的“反共救国军第八兵团”罗湘培部会合。4月22日游击团奉我昭通驻军43师命令,对童团进行阻击。接令后陆宗棠进行战前动员,客观分析敌我兵力:童团无论武器装备还是人员兵力都优于我们,但敌人是流寇,是惊弓之鸟,我游击团是人民武装,是正义之师,只要我们敢战善战,就一定能打胜这一仗。23日拂晓,游击团在威昭公路的要道团箐梁子截住童团后部(其先头部队已过哈哈喇河),陆宗棠带领先头连3连抢占距敌100余米处的一个长形山头。枪声一响,敌人乱作一团,但当敌人弄清阻击的是我地方游击武装后马上猖狂起来,集中八九挺机枪火力向3连阵地反扑。这时,我游击团后续部队赶到,敌我双方对团箐主峰白岭岩展开争夺。2连连长卢韬率领全连不顾敌人轻重火力扫射,抢占白岭岩,将已爬上岩的两个排敌人压了下去。战斗越来越激烈,游击团伤亡也大,团长卢嵩岚也负了重伤。在3连阵地指挥的陆宗棠时而手枪、时而步枪,甚至将六○炮架在自己腿上向敌人开火。突然陆宗棠下腭中了一枪,趔趄扑倒,血流如注。他摇晃着站起来,抓起一挺机枪,顽强地准备射击,这时一颗罪恶的子弹射来,打中他的左胸,他再也没有站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