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黔山红迹图片展助力党史学习(二)收藏
- 类型
- 时事政治
摘要
1930年末至1931年初,邓小平策划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左、右江苏维埃政权和红七、红八军。
正文
一、红七、红八军——进入贵州的第一支红军 1930年末至1931年初,邓小平策划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左、右江苏维埃政权和红七、红八军。同年,苏维埃政权受到敌人进攻,红七、红八军被迫转移。红七军一、二纵与红八军一纵进入贵州,成为入黔的第一支红军。他们在贵州境内转战四月有余,经过荔波、榕江、从江、黎平、望谟、贞丰等六县,在贵州撒下革命火种。红八军一纵离开贵州后与红七军会师,并入红七军,成为红七军二十师五十九团。 二、红三军――进入贵州的第二支工农红军 红三军是原来的红二军团,在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放弃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千里转战,于1934年5月到达贵州铜仁地区,并在此开辟黔东革命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在贵州建立的第一块根据地,它包括贵州的沿河、印江、德江、松桃、及重庆的酉阳、秀山等县毗邻地域,纵横200多里,人口10多万。黔东革命根据地建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20个区革命委员会和约百个乡苏维埃政府,成立了中共黔东工委、黔东特委及各级革命群众组织。黔东革命根据地是红三军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地,更是后来与红六军团并肩携手共同革命的新起点。 三、红六军团――进入贵州的第三支工农红军 1934年7月,红六军团作为抗日西征先遣队进入贵州黔东,与在此活动的红三军会师。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先后有过六次会师。其中的第一次会师,就是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在黔东木黄的会师。“木黄会师”为后来红二方面军的组成和最终胜利到达陕北奠定了基础。红六军团历时79天,行程5000余里的西征也至此结束。红六军团出发前有9000余人,两军会师时已不足4000人,可见损失之惨重。会师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两军共同行动,由红二军团指挥部统一指挥。 四、中央红军――进入贵州的第四支工农红军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危急关头,中共中央决定转兵贵州,并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结束“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重新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革命走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正确道路。自此,红军逐渐扭转不利局面,并在川滇黔边境创下了“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战斗奇迹。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写到: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