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壮的战略转移(二)收藏
- 类型
- 诗文朗诵
正文
1934年7月,中共湘赣省委领导机关都迁移至牛田,组建红六军团最高指挥机关——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以中央代表、湘赣省委书记任弼时为主席,萧克、王震为委员,率领红六军团突围西征。8月上旬,拥有9000多人的红六军团指战员从今属永新的牛田转移至遂川的横石集结出发,因而这里也是红军长征最早的出发地之一。他们连续突破敌军四道封锁线,进到湖南桂东寨前圩,宣告突围成功。10月下旬到达贵州东北的印江县木黄与贺龙、关向应等率领的红三军会师。随后在川南酉阳县南腰界开了庆祝会师大会。萧克上将回忆道:红六军团突围西征,比中央红军早两个月,为中央红军长征起到了侦察、探路的先遣队作用。 在1934年7月,中共中央派出两个先遣队之际,国民党军队以“六路进攻”向苏区中心区域实施全面进攻的部署已经展开。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到这时已进行了10个月,苏区的物力财力已很匮乏,红军部队由于长期连续作战,既疲劳又减员,每师兵力不足4000人,弹药奇缺,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但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仍命令红军部队分成六个作战方向,实行“六路分兵”,全面抵御。在这个军事平均主义的消极防御方针指导下,红军的全面防御作战更加艰苦。战斗最惨烈的是四个战区。首先是高虎垴战斗。它包括高虎垴、万年亭和驿前三个战场,其战斗规模和激烈程度不亚于广昌战役。彭德怀指挥的红三军团经过高虎垴恶战歼敌7000多人后在8月底退出阵地。二是闽西的温坊战斗和松毛岭战斗。在朱德、林彪、聂荣臻、罗炳辉等指挥下,尽管取得第五次反“围剿”后期的一次重大胜利,使红军苦战一年来得到最大一次补充,但个别战斗的胜利,难以挽回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局面,最后在9月底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途。三是西线兴国战区。它也有三场战斗。先是陈毅指挥西方军与敌军在兴国老营盘激战后在8月底失守。9月中旬展开的高兴圩战斗,由红五军团与从温坊撤出战斗西调至此的红一军团共同抵御国民党军的进攻,阻滞敌人在9月底占领兴国县城的计划。9月下旬的古龙岗战斗,由新组建的红八军团开赴这里担负阻滞敌军进攻兴国县城的任务。在给敌军以很大杀伤后,于10月9日才奉命撤出古龙岗,作战略转移的集结准备。四是东线的石城阻击战。广昌驿前失守后,为迟滞国民党军向红都瑞金的进攻,中革军委令红三军团在石城北部设防、阻击敌军。经过一个多月节节顽强阻敌,红三军团于于10月7日主动后撤,前往集结地点准备战略转移。石城阻击战是撤出中央苏区的最后一战。 中央红军从集结地于都出发战略转移后,中央苏区核心县陆续陷落。